2002年,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当代艺术博物馆悬挂的一幅马蒂斯作品《穿红色裤子的宫女》(Odalisque in Red Trousers)被发现是伪作。原作被偷走了。窃贼以一幅赝品替换了原作。这件事情发生了许久,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任何观众、警卫或专家注意到这个情况。当人们发现异常时,他们同时发现馆内有另外14幅同样作品下落不明。
委内瑞拉当局表示,偷窃原作、换上伪作这一系列行为发生在2000年左右,这意味着,整整两年时间,博物馆展示的都是一幅赝品。而今,这幅马蒂斯创作于1925年的作品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缴获之后终于大张旗鼓地回到了委内瑞拉。
令人惊讶的是,一件伪作可以如此轻易地替代真迹——不是普通的真迹,而是艺术大师的杰作。1936年,文化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宣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围绕在原作周围近乎神圣的力量——他所谓的“光晕”——将不可避免地逐渐消失。他相信,艺术将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而是自由流通的图像。
但是本雅明错了。自他的时代以来,在书籍、电视中反复呈现的艺术图像使得原作的“光晕”更加令人神往。艺术品原作的价格随着其曝光度的增加水涨船高。艺术作品依然有独一无二性,因此,马蒂斯原作的归来令委内瑞拉方面兴奋不已。
然而,伪作和复制品正变得越来越好。显而易见在委内瑞拉首屈一指的艺术博物馆中蒙混了多年的伪作一定质量上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雅明是对的。摄影及其他科学手段可以将艺术品忠实地存档、再现,对于造假者来说,借助相关信息做出准确的复制品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我们依然能够确定原作一定比伪作更好吗?加拉加斯的事件在世纪之初给世人敲响了警钟,艺术的复制日臻完美。数字扫描技术可以使得复制品通过显微镜镜头看起来都和原作如出一辙。这项开创性技术已经运用在韦罗内塞的《迦南的婚礼》和图坦卡蒙陵墓上。
这些是为了正当理由制作的副本。但如何在不远的未来阻止拥有同样技术的伪造者制作出完美的赝品呢?时至今日,伪造者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制作出艺术作品的纹理。伪造者可以完美复制出凡·高或伦勃朗的图像,但他们无法忠实再造每个艺术家笔触的独特效果。
3D印刷技术也许很快就能复制油画的表面效果。像凡·高博物馆这类机构所提供的详细的艺术作品信息也许能让伪造者制作一件油画的3D复制品。
也许,我们终究会进入本雅明所预测的革命时代。当复制品变得如此完美,原作不再有任何独特价值。从那一刻起,艺术市场将会真正崩溃。如果套用卡尔·马克思的话——人类的艺术史终于开始了。